分享

人文美学对话小记|诗意石景山,需要诗意新表达

市场经济网
作者:李好
2024-12-17 5.98w

时代日新月异,诗意也需要新的表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张莉和演员、礼学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张晓龙,分别从文学和表演的角度,探求城市和诗意的关系。

作家可以改造文化地标,让它产生新的诗意

张莉以“如何讲好北京故事”为主题,通过对“百年文学中的北京”“文学中的石景山”“文学与城市”的关系等内容,解读如何做好“诗意石景山”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张莉谈到作家和文学、诗意以及城市的关系。

张莉讲到,不久前,自己主编的一套丛书《百年文学中的北京》出版了。这套书由《小说中的北京》《散文中的北京》《诗歌中的北京》组成,收录了百年来一代代作家笔下的北京故事和北京风景,展现了新的北京气象与北京风貌。

这套书经过3年编纂完成。张莉说,自己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来编纂,是因为“我希望用这种方式把整个北京的故事、北京人和北京的风景,在文字里边将以留存。很多人讲北京,很多时候实际上讲的都是古代北京,古诗里的‘北京’很多。但我想让人记住100年来的北京,包括100年来的石景山。”

张莉的一番话颇有深意。在她看来,老舍通过《骆驼祥子》的描写,首先赋予了石景山以文学的诗意。石景山作为一个文学地标,在老舍的小说里得以确立。而老舍,对北京文化贡献也很大。张莉说:“没有老舍,京味是不可能产生的。”

张莉强调,文化地标会给许多作家带来写作资源和写作灵感,但最优秀的作家也可以改造文化地标,让它产生新的意义。她以作家史铁生为例说,“我们知道,地坛是古代皇家的祭祀之地,但自从史铁生写出了《我与地坛》,地坛就变了模样。它就不仅仅是古代皇家的祭祀之地,还代表了一个年轻人对‘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人的存在’等对人生重大问题进行重要思考的地方。如今,《我与地坛》部分内容也被纳入高中语文教材。所有人到北京看地坛,已经不仅仅是看古老的地坛,还要看它作为新的文化承载的那个地坛。”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文学和诗意的力量是很大的。张莉因此说:“‘诗意石景山’,如果没有把‘诗意’放在石景山前边,石景山可能就是一道风景,但是因为把诗意和石景山结合在了一起,新的诗意就可能从石景山产生。石景山区有古老的诗意,如今有很多当代诗人已经在为八大处、石景山写诗,新的诗意也在从这里诞生。”

用新技术、新手段,助力诗意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张晓龙去年中秋前夕,在位于石景山区的法海寺,曾作为嘉宾参与了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和 「为你读诗」推出的特别直播节目“《月出》石景山中秋音乐诗会”,现在想起来他仍然记忆犹新。

演员、礼学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张晓龙谈到,借助新的媒介形式来进行诗意的表达和传播。

他说,“当时,我在法海寺的庭院中读了好几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像唐朝李白的《静夜思》、南宋诗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明朝王阳明的《中秋》。的确是这样,中秋将近,人在月下,会有许许多多的情绪涌上心头,会有很多的诗歌也萦绕在心间。当我们看着同一个月亮,我们也许想着都是同样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也在塑造我们的心灵。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

张晓龙喜欢“《月出》石景山中秋音乐诗会”还有一个原因,是其中特别的场域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它让古老的建筑依然能够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

张晓龙说:“我在做一些节目时,也很喜欢用新的媒介形式来进行创作和表达。时代在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跟上时代,做一些新的尝试和表达。现在这种短视频、影视化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流行,这就是明证。

“这几年,我做了一些文化传播类的项目,比如说《话说山海》,我化身徐霞客,然后以一种便装的形式走进了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地方。我也在《典籍里的中国》饰演了司马迁。这些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的文化类节目,可以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从节目中获得感动和震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方式。‘诗意石景山’正是这么做的。它通过活动、走读课等等一个又一个项目,将石景山区的魅力挖掘出来,通过诗歌和诗意的传播,呈现给大家,让更多人知道并喜欢。同时,也提升了‘诗意石景山’的传播声量和影响力。”

诗意 美学 对话
声明:市场经济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举报邮箱:scdzw_jub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