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锂负极市场前景:需求持续增长 资源集中在头部

市场经济网
作者:纪伦
2025-01-03 1.65w
  锂电池四大主要材料展示在贝特瑞展厅:隔膜、电解质、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   昆天新能玉溪基地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项目如火如荼。 康殷/摄 彭春霞/制图

  编辑《证券时报》 康殷

  随着2024年的历史,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变化和发展。

  对于2025年负面市场的前景,许多接受采访的人同意,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将是负面材料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驱动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负面材料市场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负面材料的性能将继续提高,以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行业共识是,考虑到当前负极材料环节的利润是可以接受的,预计2025年负极环节的价格可能仍处于总供需宽松状态。中金公司指出,随着负极龙头企业成本优势的不断扩大,预计2025年至2026年负极落后产能将逐步退出,加上供给侧扩张放缓,行业供应模式预计将继续改善。

  增长放缓,但前景乐观

  纵观2024年,负极材料市场面临压力,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在供需格局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材料企业纷纷寻找破局的办法。贝特瑞高级副总经理杨红强表示,虽然前两年行业增速超过30%,但近期增速有所放缓,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稳定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贝特瑞在国内负极材料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22.74%。

  “新能源行业整体仍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由于早期资本过度涌入,负材料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过2023年和2024年的调整,行业内部卷现象有所缓解,价格趋于稳定。预计2025年负材料市场价格将稳步上涨。”杨红强说。

  广发证券电信首席分析师纪成伟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迎来深度电气化。从速度比的角度来看,负极也将与其他主要材料一起反弹。从价格上看,自年初最低点小幅上涨以来,2024年负极材料价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最近,负极材料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改善,但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增长驱动的。

  “2024年上半年,负极材料市场增长29%,年产量预计将达到200万至210万吨。”杨红强指出,尽管增长放缓,但市场需求依然强劲。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负极材料市场前景依然广阔。

  谈到行业竞争模式,杨红强指出,资源正集中在龙头企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负面行业的小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因为他们无法承受成本压力和技术门槛。相比之下,龙头企业在规模、技术、客户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出货量持续增长。

  新林信息分析认为,目前负低端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中高端价格稳定,龙头企业运营率回升,利润能力逐月恢复。然而,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和成本控制劣势,二、三线制造商的盈利能力继续面临压力,基本处于盈亏平衡或亏损状态。

  “一些负极新企业在产品开发、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客户销售等方面存在劣势,产能利用率明显不足,新产能被搁置和中断。”东北证券指出,R&D能力强、质量管理能力强的负极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将继续扩大产能,保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

  “2025年,负面行业资源集中的趋势将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杨红强认为,随着负面龙头企业研发投资和产能扩张的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同时,这也将加快行业重组过程,鼓励那些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小企业加快退出。

  技术创新成核心竞争力

  近日,《证券时报》编辑在接受河北昆天新能源有限公司玉溪基地采访时看到,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项目正在全面推进。昆天新能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业务20多年,正式向行业展示新一代连续石墨化箱炉。

  在坤天新能董事长宋志涛的描述中,其连续石墨化工艺将石墨化生产周期缩短至10至12天;人工减少50%以上;材料不需要着陆,效率提高很高;辅助材料消耗量减少50%,炉体消耗品利用率大大提高。

  目前,锂电池常用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基负极和金属锂负极。尽管以硅基负极为代表的新型负极材料出货量迅速增加,但石墨负极仍占主导地位。据EVTank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池负极出货结构中,石墨负极占96.6%。

  在许多负极生产环节中,石墨化是最昂贵的过程,约占总成本的50%。通过持续的工艺和设备优化,包括坤天新能在内的负极制造商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功耗和辅助材料的消耗成本,进一步提高了成本。

  昆天新能源总经理陈佐川告诉编辑,中国企业在负极材料运输方面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但短期供需不匹配、负极材料市场价格低迷、整体行业利润压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技术创新已成为行业共识。行业普遍认为,快速充电产品和硅碳负极等高端产品的加速渗透,使负极行业在同质化中寻求差异化竞争,提高下游议价能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贝特瑞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公司在快速充电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快速充电材料可在10分钟左右实现电池快速充电性能,低温性能显著提高;硅基负极材料具有高能密度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海外电力电池领域。”杨红强表示,贝特瑞将继续加大研发投资,推动快速充电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负极同行也在加快高端负极研发。昆天深圳研究院产品研发负责人宋凡表示,自2022年以来,全球电力电池4C快速充电产品需求逐年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份额将达到10%,相当于约33.8万吨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为此,昆天深圳研究院系统研究了负极石墨的快速充电需求。通过优化颗粒外观,改进二次造粒设计,采用先进的涂层技术,成功开发了多种快速充电产品。

  除了高端产品的布局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负面企业也在成本控制和精细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杨红强介绍,贝特瑞专门成立了成本管理中心、成本管理部、资源开发和先进设备部,从内部潜力挖掘、优化技术、提高人力效率等方面,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在设备升级方面,贝特瑞还积极推进自动化、连续化、数字生产线的规划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快海外布局

  海外布局是负极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在海外设立工厂,可以更好地满足海外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提高负极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贝特瑞、杉杉、普泰来等海外布局。

  在海外市场,杨红强透露,截至2024年8月,贝特瑞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已竣工投产。同时,规划建设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二期)。所有建设完成后,贝特瑞在印尼的负极材料产能将达到16万吨/年。此外,2023年12月,贝特瑞宣布计划通过BNUO在摩洛哥设立项目公司,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主要面向欧美市场销售。截至2024年4月,该项目已开工。

  然而,进入海外市场并不容易。最近,一家负极领先公司的海外投资受到阻碍。普泰最近透露,该公司计划终止瑞典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的实施,因为它没有得到瑞典战略产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至于项目终止对公司的影响,普泰表示,由于上述项目尚未开工建设,对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没有重大影响。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3年5月首次宣布,普泰来原计划通过其子公司瑞典紫晨建设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投资不超过157亿瑞典克朗,以满足下游客户就近负极材料的配套要求。

  就国内市场而言,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超过50%,产能紧张的可能性不会再现。东北证券指出,考虑到IPO融资紧缩,锂电池等行业的一些非上市公司在财务压力或退出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经历了连续三年以上的实质性损失和无望上市。自2025年第一季度以来,负面行业可能会大规模清算。

  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负极行业仍然乐观。尚泰科技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随着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市场需求稳步增长,预计负极材料价格将触底反弹,预计2025年行业整体价格将得到修复。

  对于2025年的市场前景,杨红强认为,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将是负材料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驱动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负材料市场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负材料的性能将继续提高,以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集中 资源 增长 持续 负极 市场 前景 需求
声明:市场经济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举报邮箱:scdzw_jub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