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风雨
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大城市相继出台了城市制造业优质发展计划,提出促进制造业与中心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事实上,促进城市产业的回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回归,而是从传统制造业到科技驱动和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这种政策导向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制造业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也突出了应对“制造业空心化”的迫切需求。
为什么城市产业成为发展的焦点?城市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高能耗、高排放”,而是一种具有“轻生产、低排放、环保”特点的新型产业形式。依托高素质人才、资本流动、物流便利等中心城市高端资源优势,结合生产研发、设计、展示、营销,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一方面,城市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心城市经济的竞争力。通过引进智能制造、生物医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巩固和提高中心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城市产业与城市生态需求高度一致,其绿色和智能特点为中心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促进城市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了不同的路径。在“退两进三”战略下,广州服务业发展迅速,中心城市经济升级转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比例的下降也削弱了城市在工业领域的优势。近年来,广州通过海珠区等核心地区的产业转型,促进了智能服装制造、R&D与时尚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深圳始终强调制造业与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通过“总部R&D+高端制造”的模式,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生物医学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2023年,深圳工业增加值为11818.61亿元,占GDP的37.6%,体现了制造业对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两个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城市产业的回归不是服务业的妥协,而是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增强。
如何让城市产业在中心城区“扎根”?笔者认为,要从模式创新、空间优化到协调发展等方面解决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城市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探索实际的创新路径。例如,广州通过“总部+分公司”、“研发+制造”等模式,促进时尚纺织、智能制造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上海泾河泾开发区专注于芯片设计领域,通过建立产业链协作创新平台,抓住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优势。深圳通过“总部研发+高端制造”模式,将制造业从周边地区引入中心城市,促进城市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城市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不仅保证了产业链的完整性,而且促进了制造业价值的提高。
第二,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中心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但空间可以通过创新有效利用。例如,广州开发区通过建设“摩天工厂”,将生产、研发、办公功能整合到同一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深圳宝安区通过“多层+企业定制”模式为制造企业提供高度集成的工业空间。
第三,深化产业、大学和研究的协调机制。城市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产业、大学和研究的深度协调是其重要起点。例如,中心城市可以通过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一个从概念验证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通过建立创新协调平台,准确匹配大学技术成果和产业需求,促进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该模式不仅提高了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为城市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第四,建设多功能城市工业园区。在城市产业的发展中,多功能工业园区可以成为产业集聚和功能集成的有力载体。例如,深圳全科技创新园区在布局工业生产的同时,还配备了生活服务设施和公共休闲空间,为企业员工提供方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促进城市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从来都不是相反的关系,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促进城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解决“制造业空心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起点。在政策指导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城市产业将进一步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来源。制造业的回归不是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复兴,而是整合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城市产业的崛起。抓住这个机遇,中心城市不仅可以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可以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本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